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大型嘛呢石经堆与观音坛城部落化——以18世纪以来北部康区为中心
  • [摘要]通过对以嘉那嘛呢为主线的北部康区大型嘛呢石经堆超常规模发展历史成因、文化理念以及社会机制的考察,本文确认了18世纪以来该区域出现的大型嘛呢石经堆兴建热潮的文化实质,在于以“再造观音坛城”表征部落首领权力,是源自印度、以佛教作为治国意识形态的不空羂索观音佛王传统在北部康区的本地化。地方首领们虽采纳了五世达赖喇嘛弘传观音信仰和建造布达拉宫等实践形式,但并非接纳了其“僧王”合法性在边地的延伸,反而将观音化身的象征整合于既有的家族式政教双首领的权力结构,衍化出“千(百)户+观音法王”的治理形式,实现了部落家族式首领权力的内部更新。而以观音为表征的卫藏僧权和边地部落首领权力,共同构筑了18世纪以后观音密宗王统藏地化的高潮。关键词:观音坛城 大型嘛呢石经堆 部落化 北部康区 藏传佛教
  • 王媛
  • 全文[ PDF 2320.0 KB ]2018.5(5):0-0  共有 1511 人次浏览
  • 察哈尔林丹汗病逝之“大草滩”考
  • [摘要]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率领部众自黄河河套迤西迁往青海,途中病逝于石拉塔喇(sira tala)。明清时期蒙古人将清代甘州府南、凉州府西南,祁连山以北的草地统称为sira tala。在汉文文献中则将sira tala区分为两个地方,其西北部分草地称作“大草滩”(打草滩),东南部分草地称作“黄城滩”。明代蒙古人从黄河河套迤西穿越明境进入青海主要有两条线路:其一,由明永昌卫越明境,经“大草滩”出扁都口至青海;其二,由明庄浪卫镇羌堡越境,经大通河至青海。林丹汗选择了从明永昌卫越境,经大草滩,走扁都口赴青海的线路,途中病逝于大草滩,而不是东面的“黄城滩”,亦非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滩。林丹汗病逝的“大草滩”范围包括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南部(包括军马场),及金昌市永昌县西部地方,其逝世地点应在清代永固城所辖范围,即今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一带地方。关键词:察哈尔部 林丹汗 大草滩 永固镇 明清时期作者达力扎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 达力扎布
  • 全文[ PDF 1776.0 KB ]2018.5(5):0-0  共有 1700 人次浏览
  • 宇文泰“关中化”政策及其对华夏文化发展的影响
  • [摘要]本文一一考证辨析陈寅恪所谓“关中本位政策”的内容和性质:府兵制初期并非是鲜卑部落兵制,其兵农分离改变了内迁北人的镇民府户身份,有利于北族编民化从而融入华夏社会;所谓“八柱国”和“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一类措施,全是宇文泰在创业过程中超压同侪、势逼帝尊的掩耳盗铃手段;李虎家族确曾移镇武川,并同宇文泰家族一道卷入葛荣之乱;宇文泰改西迁有功汉将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本意是要以首望统领乡兵,而非“以断绝其乡土之思”。这些表明,宇文泰的“关中化”其实是汉化政策,是其北族南徙内迁过程的继续;其改用《周官》要在返本开新,冲击荡涤“魏晋以来门第之政治社会制度风气”,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相应,推动了华夏文化更新和社会演进。关键词:北族 内迁 府兵制 李唐氏族 《周官》作者王小甫,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地址:成都市,邮编610039。
  • 王小甫
  • 全文[ PDF 2143.0 KB ]2018.5(5):0-0  共有 1526 人次浏览
  • 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 [摘要]岫岩满族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重点呈现了民众生活世界中岫岩满族皮影戏的现实存在状态及其传承与保护。不断式微、陷入困境的岫岩满族皮影戏,一方面展示了民间社会在非遗整体性保护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昭示出统合政府和民间社会双元主体力量在公共文化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 岫岩 满族 传承保护作者吴凤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邮编100081。
  • 吴凤玲
  • 全文[ PDF 1122.0 KB ]2018.5(5):0-0  共有 1554 人次浏览
  • 自我民族志:整体人类学的路径反思
  • [摘要]民国以来,国内民族志作品大多呈现为聚焦中观族群或社会的他者表述,对人类整体与个体缺乏足够关注。建构整体与个体、自我与他群相互关联的整体人类学,需要回归人类整体,也需要回归个体、回归自我。自我民族志是整体人类学路径反思的重要维度之一。关键词:自我民族志 整体人类学 民族志 人类志作者徐新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地址:成都市,邮编610064。
  • 徐新建
  • 全文[ PDF 1566.0 KB ]2018.5(5):0-0  共有 3557 人次浏览
  • 作为行动者的摄影机:影视人类学的后现代转向
  • [摘要]自人类学诞生以来,摄影机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应用在田野工作之中。在后现代视域中,摄影机的科学性被质疑和解构,其能动性渐渐呈现。本文提出“作为行动者的摄影机”这一概念,由此重新审视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脉络,揭示影视人类学的后现代转向。赋予摄影机及影像以充分的独立性,有助于从知识论角度解答作为交叉学科的影视人类学的根本问题。关键词:摄影机 影视人类学 行动者 后现代作者富晓星,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872。
  • 富晓星
  • 全文[ PDF 2018.0 KB ]2018.5(5):0-0  共有 1472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藏和四省藏区调查数据...
  • [摘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保障。文章基于西藏和四省藏区9个样本县的37份义务教育学校和3718份学生家庭的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通过多层次模型分析了藏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但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且在义务教育高年级阶段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更为明显;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整体上稍高于汉族,但随年级的升高,汉族学生的学习优势逐渐显现,在初中阶段汉族学生成绩超过了少数民族学生,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得出了一致性结论;学校层面因素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较高,在学校投入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和生师比对学生成绩影响显著;地区城镇化率、父亲受教育程度和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有鉴于此,在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策略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民族自治地方尝试设立“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建设均衡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学校,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重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高年级阶段的学习质量。关键词:西藏和四省藏区 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生产函数 多层次模型作者孙百才,青岛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地址:青岛市,邮编266071。邓峰,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者卉,女,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70。 王远达,青岛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地址:青岛市,邮编266071。
  • 孙百才 邓峰 者卉 王远达
  • 全文[ PDF 1385.0 KB ]2018.5(5):0-0  共有 1580 人次浏览
  • “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便利化对民族地区贸易开放水平的影响分析
  • [摘要]民族地区的贸易开放水平较低,不利于形成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利用民族地区的7个省份和俄罗斯等3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地区虽然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突出,地缘优势明显,但是没有带来明显的区域发展优势,没有真正联通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低是影响其贸易开放水平的关键制约因素。文章构建一个5维度的贸易便利化体系来度量民族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发现民族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可以提升民族地区的贸易开放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民族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1%,贸易额将增加1.24%,可以显著促进民族地区的贸易开放水平。民族地区应采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贸易便利化的机制能力建设和优化贸易制度体系等多种措施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结构,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深化。关键词:贸易便利化 贸易开放水平 民族地区 “一带一路”作者薛继亮,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地址:呼和浩特市,邮编010021。
  • 薛继亮
  • 全文[ PDF 1374.0 KB ]2018.5(5):0-0  共有 1466 人次浏览
  • 西方城市族群居住隔离的空间整合:理论、政策与反思
  • [摘要]在西方国家,城市族群居住隔离普遍被视为社会整合难题。为了探究城市族群居住隔离的根本原因,西方学界形成了空间同化理论、族群分层理论、文化偏好理论等理论模型。在这些理论模型的影响下,旨在通过居住空间调整促进各少数族群社会整合的住房政策被西方各国政府视为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其中美国的公平住房政策、荷兰的城市更新计划、芬兰的住房配额制度等最为典型。但这些政策效果都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既受制于政策目标的“文化同化”困境与政策制定的“选举政治”制约,也受限于政策路径的“居住空间”局限。关键词:族群居住隔离 空间整合 住房政策 社会结构作者彭庆军,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地址:武汉市,邮编430074。
  • 彭庆军
  • 全文[ PDF 1965.0 KB ]2018.5(5):0-0  共有 1554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社会融合与西部居民幸福感——基于多民族的视角
  • [摘要]基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两个维度探讨了西部各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各民族居民幸福感总体良好,经常感到幸福的比例普遍高于经常感到不幸福的比例,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经常感到幸福比例最高。微观的家庭收入和宏观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能显著影响各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同时,情感融合、信任融合与交往融合作为体现社会认同与社会接纳的重要变量,都会对各民族居民的幸福感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各民族居民来说,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仍是当前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手段,而促进民族交往、加强社会融合也是有效改善幸福感的积极途径。关键词:民族幸福感 经济发展 社会融合作者杨建科,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琦,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地址:西安市,邮编710049。
  • 杨建科 王 琦
  • 全文[ PDF 2188.0 KB ]2018.5(5):0-0  共有 3309 人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