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清代新疆博克达山官方祭祀与王朝秩序
  • [摘要]清朝平定西域的过程中,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三次以皇帝的名义颁文告祭天山高峰博克达山,其后更将博克达山纳入官方祭祀体系,每岁进行祭祀。博克达山的神圣性有着多重来源,官方祭祀背后,是清朝在进行多元性质统治的同时,从价值观及仪式方面建立一体化秩序的努力。关键词:博克达山 官方祭祀 仪式 王朝秩序 清代作者王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地址:乌鲁木齐市,邮编830054。何源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地址:广州市,邮编510275。
  • 王平 何源远
  • 全文[ PDF 1388.0 MB ] 2018.3(5):0-0  共有 2434 人次浏览
  • 《回回原来》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回族族源建构
  • [摘要]长期以来广泛流传在回族内部的《回回原来》一书,讲述了唐贞观二年(628)因为唐王梦见妖怪而派人往西域求取回回真经、聘请真人镇压妖怪,西域回王派出的使者(缠头)到达中国并得到唐王赏识,最终唐王选派三千唐兵至西域更换三千回兵来至中国,与缠头做伴,于是有了回回在中国繁衍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荒诞无稽,却又真实地反映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回回人对自身民族来源的认识。在叙事结构方面,影响到整个故事展开的唐王做梦并派人取经,便受到了《西游记》的直接影响。而其中的穆罕默德赞语,受到了明代中期《清真法明百字圣号》一类汉文的赞圣文字的影响,赞语中的“白帝真君”则完全出自中国。可以认为《回回原来》是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关键词:《回回原来》 回族 族源 建构 中国文化作者杨晓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地址:南京市,邮编210023。
  • 杨晓春
  • 全文[ PDF 1689.0 MB ] 2018.3(5):0-0  共有 1561 人次浏览
  • 民族交融与文本书写——以道童事迹及《元史·道童传》为案例
  • [摘要]本文发掘元明时期的碑刻和地方志资料,就《元史·道童传》传主道童的出身、族别、宦迹等问题进行考述,认为道童并非高昌人,而是蒙古“太师国王木华黎”的第七世孙。道童曾为官汉地,出仕江南,是一位具有较高汉文化水平的蒙古儒臣。通过对《道童传》及相关文本的讨论,展示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图景。关键词:道童 《元史》 蒙古 高昌 元朝作者尚衍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封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 尚衍斌 封渊
  • 全文[ PDF 1654.0 MB ] 2018.3(5):0-0  共有 1522 人次浏览
  • 元代蒙古人的祭天仪式
  • [摘要]元代蒙古传统的祭天仪式分为主格黎、洒马湩两种。以竿悬肉的主格黎祭祀,是蒙古最古老的祭祀。金朝拜天与主格黎仪式有类似之处,因此被木华黎接受。至元九年(1275)中书省革去金朝拜天遗制,是规范地方官方祭祀活动,但相关的射柳击毬风尚继续留存。洒马湩是元代最高级别的国家祭祀,其雏形出现于成吉思汗时期,每年在两个时节举行。六月二十四日洒马妳子,是元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祭祀,是蒙古、汉文化交融的结果。元代将各宗教的祈福仪式、郊祀都视为祭天仪式,一些蒙古人参与并影响了郊祀。元代蒙古人的各种祭天仪式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关键词:蒙古 元代 祭祀 长生天 礼制作者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地址:天津市,邮编300350。
  • 马晓林
  • 全文[ PDF 1196.0 MB ] 2018.3(5):0-0  共有 1522 人次浏览
  • 鄂伦春族日常生活节奏的变迁与适应
  • [摘要]近年来,鄂伦春族的生计方式出现了由游猎到定居农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以资源快速消耗、与猎物生长周期同步、群体活动中穿插个体活动的传统日常生活节奏,逐渐转变为以剩余不断积累、与农作物生长周期同步、以家庭为运转单位的农耕节奏。鄂伦春族在应对禁猎和农耕的外来冲击中出现了问题,世代狩猎生活所形成的节奏难以适应农业生活所要求的节奏,这是禁猎转产以来部分鄂伦春族群众陷入生存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关键词:节奏 日常生活 鄂伦春族 游猎 农业作者张雨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南京市,邮编210046。
  • 张雨男
  • 全文[ PDF 1103.0 MB ] 2018.3(5):0-0  共有 1676 人次浏览
  • 晚清时期“文明”概念在广西土司地区的传播与实践
  • [摘要]本文基于1892年广西太平土州村落所立石碑材料,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说明现代“文明”概念当时已由日本辗转传播至广西,开始进入地方社会实践的脉络之中。清初以来,土官辖民不断争取参与科举考试来获得身份自由,而“文明”的到来,为土民提供了新的身份变更的良机;同时,土官在当地士绅的协助之下,以实践“文明”为理由,试图将土官对地方的剥削合理化。关键词:文明 传播 晚清 广西 土司作者张江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地址:上海市,邮编200444。杨杨,女,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地址:海南省三亚市,邮编 572002。
  • 张江华 杨杨
  • 全文[ PDF 1999.0 MB ] 2018.3(5):0-0  共有 1423 人次浏览
  •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思想来源——民国时期民族学界...
  •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学界长期存在一种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思路,即在承认少数民族存在的前提下,以统一的新型文化构筑一个新的中华民族,造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将苗汉“文化同源”作为“统一文化”的内核,还是推广汉语、并行民族语的语言教育策略,都反映出民族学界既承认“多元”又谋求“一体”的思路。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思路逐步完善,明确了新型文化的形塑过程是对“现代化”的追求过程,并厘清了它与“汉化”“同化”的区别。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来源和发展思路。关键词:多元 一体 新型文化 中华民族 民国时期作者刘波儿,女,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地址:南京市,邮编210023。
  • 刘波儿
  • 全文[ PDF 1067.0 MB ] 2018.3(5):0-0  共有 1773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环境污染的特征分析
  • [摘要]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攸关民族地区自身的绿色发展,更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基所在。本文利用2006-2015年民族地区的数据,基于统计分析和因素分解等方法,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特征污染物,从规模、结构、强度三个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环境污染特征。研究发现,尽管民族地区的污染排放实现了减排目标,可是,从规模看,2006-2015年期间,民族地区用占全国15%的人口,创造了1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排放了20%左右的污染;从结构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大量来自工业生产,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仍然高居不下;从强度看,尽管民族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也在逐年下降,但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在降低民族地区污染排放强度方面尚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培育内生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稳步形成改革拉力。国家应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外在推力。关键词:环境污染 民族地区 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作者杜雯翠,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70。
  • 杜雯翠
  • 全文[ PDF 1329.0 MB ] 2018.3(5):0-0  共有 1559 人次浏览
  • 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201...
  • [摘要]文章以2013-2015年民族地区大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扩展的明瑟收入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技术,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就业对民族地区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主观经济评价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与非农劳动间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别,表明民族地区的“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出现,农村居民外出就业能显著提高其收入水平。民族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居民的收入显著低于汉族居民,其主因是少数民族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稳步提升,并对未来自家经济状况保持乐观的心态,而外出就业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对自家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文章认为,人力资本积累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上限,而人力资本能否从低收益的行业或地区流入到高收益的行业或地区,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政府在继续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关键词:民族地区 人力资本 外出就业 农村居民收入作者王国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地址:北京市,邮编102617。
  • 王国洪
  • 全文[ PDF 1407.0 MB ] 2018.3(5):0-0  共有 167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