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解读
  • [摘要]作为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既有对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又有对民族工作的设计规划,体现了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坚守,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完善。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历史的深度、现实的广度、未来的远度和国际的高度,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民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创新。通过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内涵、体系发展、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的梳理总结,可深入解读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乌小花 郝囡
  • 全文[ PDF 1283.0 MB ] 2017.4(4):0-0  共有 1578 人次浏览
  • 全球化时代的人民、民族与阶级——汤姆·奈恩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
  •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对民族国家主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工人无祖国”到“祖国之歌是如何唱起”的发展实践过程。奈恩正是这一发展的践行者。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援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探索了人民、民族与阶级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他以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分析,阐释了人民大众与民族主义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对列宁民族思想的把握,解决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是否要支持民族主义的争论;以对历史的回顾、民族的转向,将阶级意识与民族意识进行了融合和统一,全面解释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体问题,建构了一种新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哲学分析,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 刘烨
  • 全文[ PDF 1715.0 MB ] 2017.4(4):0-0  共有 1664 人次浏览
  • 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共生:理论评述与探讨
  • [摘要]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两者关系上,当前国内学界大致形成了冲突论与共生论两种相互对垒的基本认识。由于理论基础的相对缺失,共生论在解释力和影响力上无法与冲突论相提并论。国内学者对共生论理论基础的探寻基本上遵循求同存异的逻辑,一方面通过寻找共性来论证两种认同本质相通,另一方面则通过区分差异来论证两种认同性能互补。而国外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文化适应与认同调适、认同威胁与群际关系、双元认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角度为共生论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归纳性分析和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提炼,试图展示既有研究中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共生关系的理论图景,框定基本理论架构,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 郝亚明
  • 全文[ PDF 1771.0 MB ] 2017.4(4):0-0  共有 2300 人次浏览
  • 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2000-2015...
  • [摘要]基于2000-2015年民族8省区数据,本文考察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农村2002年开始步入了老龄社会,并且“城乡倒置”、“未富先老”特征突出;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医疗卫生条件、居民收入以及省际人口流动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教育发展等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十三五”末期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迈入老年型II期的省区将增加到4个,新疆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也将超过7%。为了有效应对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政策措施方面迫切需要“摸家底”、“夯基础”、“强保障”、“聚合力”。
  • 成艾华 赵凡 何立华
  • 全文[ PDF 1239.0 MB ] 2017.4(4):0-0  共有 1548 人次浏览
  • 多义性作者:多元主体参与的人类学写作——基于“礼物之灵”诸文本的...
  • [摘要]后现代人类学强调人类学家从来就不是参与写作的唯一主体,笔者由此追问“多元主体如何进行人类学写作”。本文回到传统人类学作品,以“礼物之灵”诸文本为例,对多元主体参与的人类学写作方式进行揭示。事实上,人类学作品是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写作空间所塑造的,这些多元主体成为人类学作品的多义性作者。
  • 何菊
  • 全文[ PDF 1594.0 MB ] 2017.4(4):0-0  共有 1475 人次浏览
  • 闽东农村地区互助会的兴起与衰落——基于坪村的田野调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农村地区基于宗族共同体人情约束机制建立起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互助组织——互助会。进入21世纪,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共同祖先认同以及基于乡土社会的互惠礼俗观念逐渐淡薄,宗族共同体人情约束机制日渐缺失,互助会“倒会”现象频发。互助会的兴起与衰落,是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自我调适的一种折射。
  • 周恩宇 黄丽瓶 陈月巧
  • 全文[ PDF 2616.0 MB ] 2017.4(4):0-0  共有 1484 人次浏览
  • 宁夏西海固回族扶贫搬迁移民的生存适应
  • [摘要]宁夏西海固回族扶贫搬迁移民在迁入新的居住地之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思想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处于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之中。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依然困扰于生计问题。其生产方式基本上完成了以务农为主向以劳务为主的转变,但仍然生活于乡土社会之中。他们在逐步适应快节奏、商品化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理念与习惯,但保持着回族传统习俗和文化特征。实践表明,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加大扶贫力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贫困人口自身主体性的发挥。
  • 彭莫 张兆函 莫扬
  • 全文[ PDF 1690.0 MB ] 2017.4(4):0-0  共有 1467 人次浏览
  • “同文之治”:清朝多语文政治文化的构拟与实践
  • [摘要]清朝如何维持对广袤疆域、多元族群的有效治理,学界已有诸多不无启发的考察。回归清人的语境中,与大一统相表里的“同文”成为清代君臣描述盛治时最常使用的语汇。事实上,“同文”在清代政治文化的构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政治意义的解读也形成两条交互为用的线索。一方面,经由清高宗对经义的发挥与新解,以多语文为表征的多元族群与文化共存于同一统治框架之中,共奉大清声教。较之前代,各族群及其文化得到相对平等地承认与对待。另一方面,清帝发挥同文的教化意义,通过纂修书籍、规范语言等举措整齐文教、尊儒重道,实现治道合一。同文的两种解释路向共同交汇于清代皇权,使同文之治得以跨越语言与族群的界域而具有超轶前代的治理效力,也为清代统治正统性的论说提供了思想资源。
  • 马子木 乌云毕力格
  • 全文[ PDF 2175.0 MB ] 2017.4(4):0-0  共有 1501 人次浏览
  • 论清朝君主称谓的排序及其反映的君权意识——兼与“共时性君权”理论...
  • [摘要]依照近来美国清史学界颇为流行的“共时性君权”理论,清朝君主的形象通常被拆解为若干不同的侧面以平等地对应帝国统治下的各大群体。这种解说模式的突出弱点在于忽略了以下史实:首先,清朝君主主动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多个法定身份中,其在重要程度上绝非毫无分别的等量齐观,而是具有鲜明的排序性,即天子-皇帝的位次通常高于汗(君)-额真(主)。其次这种排位次序反映了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君权观念的显著变迁,彰显出缺乏普适性君权观念的内亚政治传统逐渐退居于中原王朝政治传统之下的统治理念。最后清朝君主拥有的有些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身份仅属被其统治的帝国内特定群体对其形象的定位,而对清朝君主来说,此类身份带有明确的客位性质(“他称”),而非源自君权自身的主动选择(“自称”)。
  • 钟焓
  • 全文[ PDF 2229.0 MB ] 2017.4(4):0-0  共有 1468 人次浏览
  • 清代内地弓箭、鸟枪在达斡尔、鄂温克人众间的传播及影响
  • [摘要]有清一代,通过朝廷配给制式装备,以及直接赴京城等地采买等途径,内地的角弓、铁镞、鸟枪等武器迅速在黑龙江驻防八旗的达斡尔、鄂温克人中间流行开来,成为其从事狩猎生产的主要工具。由于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加之受各牛录内专职匠人的设立、周邻满汉官兵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上述各种武器的修造技术亦在达斡尔、鄂温克人众间有一定传播。新式狩猎工具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使得个体家庭的单独近猎及季节性的小组远狩成为两族狩猎生产的主导性经营模式,传统的大规模集体围猎则渐被淘汰。
  • 金鑫
  • 全文[ PDF 1812.0 MB ] 2017.4(4):0-0  共有 1496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