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主化进程中的族际冲突研究
- [摘要]在现代国家中,民主化对族际冲突的影响是复杂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主化都可能会放大族际冲突,成为族际冲突的催化剂。同时,民主也会因为更容易推进认同、交往等有利于民族和解的条件,并通过议会、政党、地方自治等制度安排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融。民主化早期容易激发族际冲突,但是随着民主的深入,民主逐渐会较正向地缓和冲突。民主化应该采取渐进策略,并选择更适合民族关系缓和的路径、要素,才会更好地通过民主化缓和族际冲突。
- 佟德志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892 人次浏览
|
|
- 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平等——基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实证研...
- [摘要]基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本文对近30年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及其不平等对全国教育不平等有很大的负面效应;相比于城镇,民族地区的农村不仅教育发展明显落后,而且不平等程度更高;城乡教育发展差异是影响民族地区教育不平等的最为关键因素。相应的,中央政府需要设计和实施差别化的扶持政策以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健康发展。
- 何立华〓成艾华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791 人次浏览
|
|
- 民族身份对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
- [摘要]利用CSS2011数据构建有序probit模型,本文发现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身份没有显著地帮助少数民族整体获得更高层次教育。但是,就少数民族的世代纵向比较而言,越晚出生的世代越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平均意义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群体,其接受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分别为0.238、0.292,而50年代后一代人的机会仅仅为0.038、0.124。因此,应当继续落实当前已有的民族教育政策,扩大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供给;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少数民族群体提供更多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深化改革,消除教育过程的户籍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少数民族家庭收入,刺激少数民族家庭教育需求。
- 陈建伟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853 人次浏览
|
|
- 德语地区民族学:历史、反思与转型
- [摘要]德语地区民族学被视为人类学四大传统之一,曾对国际人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纳粹统治和二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失去了原有的国际主流地位。当代德语地区民族学基于几十年的学科反思和转型,获得了值得关注的成绩和发展,可为中国人类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 周歆红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886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问题导向、科学表述与伦理关怀
- [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国影像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为例,就影像民族志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影像民族志的思想性(问题导向)、科学性(科学表述)和人民性(伦理关怀)相辅相成,共同搭建了镜头两端主体的公共平台,为影像民族志在认识论中实现统一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可能性。对知识的公共性追求是影像民族志的重要使命。
- 罗红光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840 人次浏览
|
|
- 松潘藏族的亲属称谓、房名及其文化意涵
- [摘要]生活在川西北地区的松潘藏族,亲属称谓中同称谓者和同房名的成员,具有相同的抚养和赡养责任。血亲亲属称谓之中的骨系(父系)与血肉系(母系),姻亲亲属称谓之中的夫系与妻系,是等位的,即不分主次或轻重。松潘藏族的亲属称谓、房名观和脸面观(khangotsha)就像无形的“手”,控制着当地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具有密切亲属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作用。
- 更登磋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866 人次浏览
|
|
- 孛罗丞相伊利汗国事迹探赜——基于波斯语文献的再考察
- [摘要]孛罗丞相是元世祖忽必烈派往伊利汗国的使臣,留居波斯近30年,在元代中国与波斯伊利汗国关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钩稽伊利汗国波斯语文献,利用几条新拣出的史料,对孛罗丞相在伊利汗国军事、司法、行政事务中的活动进行了新的考察,以期补充前人的研究,更全面地勾勒出这位蒙古杰出人物在波斯伊利汗国的活动轨迹。
- 王一丹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820 人次浏览
|
|
- 元明清蒙汉合璧辞典及其对朝鲜“类解书”的影响
- [摘要]本文对元明清蒙汉合璧分类辞书的编撰及其对朝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古代东亚蒙汉合璧分类辞书有一定的承传关系。《至元译语》是元代编撰的蒙汉合璧分类辞典,可以说是古代东亚最早编撰的蒙汉合璧分类辞典,成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的《华夷译语》等辞书中蒙汉对译语汇的蓝本。清代满蒙汉辞典的编撰正是在元明“译语”等辞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朝鲜司译院最早编撰的分类辞书《译语指南》受明代蒙汉对译辞书的影响,17、18世纪司译院根据清蒙汉合璧辞书对旧有的蒙汉分类辞典进行修订,命名为《蒙语类解》。
- 乌云高娃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692 人次浏览
|
|
-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雾社事件的解说
- [摘要]在反日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1930年的雾社起义引起了中国大陆舆论的强烈反响。大量的媒体报道强调雾社起义与反日民族主义有关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在不同语境下生成各有其着重点的民族主义叙述。将“台番”作为榜样,激励民族精神,从而反抗日本和其他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最为普遍的叙事。以此为前提,在民族革命的历史构建逻辑中,“东方弱小民族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话语偏重于叙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民族联系;以台湾革命为中心的话语,则偏重于说明台湾作为中华民族抗日共同体一部分的作用及汉“番”联合的意义。正是这种与革命话语密切关联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战后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中台湾“番人”身份的重要基石。
- 贾益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676 人次浏览
|
|
- 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及早期理念
- [摘要]西方思想史上的文化相对主义最先是于18世纪出现的一种反叛法国启蒙思想的理论主张,尤其表现为对法国文化霸权、科学理性主义等的批评反思。文化相对主义学派则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美国文化人类学界的一个学术流派。二者的产生时间、批判对象虽然不同,但基本思想却一脉相承。西方相对主义哲学传统、反启蒙信条、“文化”观念和民族理念是早期文化相对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维柯与赫尔德是文化相对主义早期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论述实际上形成了原生形态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之后,这一理论逐步扩散至西方整个社会思想领域并发展、变化,至19世纪末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多元论、文化多样性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也是近百年来主导西方人类学的一个思想理论,它的影响力今天仍在持续。
- 杨须爱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763 人次浏览
|
|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评介
-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90多年的实践探索,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民族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民族政策的质疑和误解之声。为了回应挑战与质疑,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坚持和完善问题,以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该项目已顺利结项,最终成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一书,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过该书,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的一部有深度、有特色的重要著作。
- 王希恩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499 人次浏览
|
|
-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4年年会简述
- [摘要]为了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民族学学会于2014年10月26-27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民族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傅永春教授致欢迎词并主持主题学术报告会。
- 乌日陶克套胡
- 全文[ PDF 0.0 KB ]2015.4(2):0-0 共有 149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