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杨松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历史贡献
  • [摘要]1938年,杨松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开设系列讲座,阐述了“中华民族”、“民族建国”、“民族自决”等一系列重大的民族理论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领导干部第一次就一系列重大的民族理论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在“中华民族”方面,他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汉族和汉化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族建国”方面,他提出建立一个“新式的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华民国”,它既“与西欧法国及北美美国民主共和国有别”,“也非如苏联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国家”;在“民族自决”方面,他提出坚持民族自决权必须与正确地使用民族自决权结合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倡民族自决权,但不主张民族分散和民族分离,民族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并在中共历史上较早提出建立“民族自治区”。这些思想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 郑大华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2101 人次浏览
  • 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
  • [摘要]群际接触能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等机制来提升群际关系,而接触效果的泛化和接触方式的拓展进一步使得群际接触理论的政策应用价值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是有条件和存在限度的。严重违背最优条件可能导致消极接触并对群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而诸如群体文化差异和利益竞争等问题也无法在群际接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彻底解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与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预设基本一致,群际接触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促进族际交往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郝亚明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995 人次浏览
  • 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
  • [摘要]本体论(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与“真实”的要素)与知识论(旨在辨析认识者的知识之本质)是相对而言的;人类学史上,两类求索,是民族志一贯兼有的两面。然而,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志却表现出不同形态,个中因由,与研究旨趣向二者中的一方倾斜有关。20世纪70年代之前,民族志书写者侧重于辨析被研究的“土著”的存在与价值,致力于从中引申出思想;之后,在政治经济学、知识-权力思想及文艺批评理论的影响下,则侧重于处理外在于民族志对象世界的知识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志领域则涌现出致力于整理“民族志书写的区域传统”、深化宇宙论研究及哲学化“土著观念”的研究者,他们将重点重新放在“对象世界”(此时已作为认识主体存在)的本体论阐述上。民族志形态史,是两种并存面向之间关系结构的先后两次“反转”(alternations)构成的。近期提出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指的是第二次反转,这一转向意味着现代主义民族志形态的重建和更新,而这又进而意味着,民族志对于“对象世界”的客观化(本体化)既不可避免又有其价值。
  • 王铭铭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906 人次浏览
  • 直苴彝族倮倮颇祭“尼”仪式研究——兼与埃里克·缪格勒商榷
  • [摘要]在《野鬼的年代》中,美国人类学家缪格勒运用直苴彝族倮倮颇祭“尼”仪式素材,借助“野鬼”(“尼”的一种)这一概念,讨论了民族国家与一个“受伤”的地方性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由此展现了倮倮颇这一群体的记忆和空间。作为一种描述工具,祭“尼”仪式被作者碎片化地加以使用,而有关祭“尼”仪式的逻辑、本质、动力等更为深入和关键的问题却被遮蔽了,由此不能不影响到本书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在深入调查祭“尼”仪式的基础上,指出“尼”是鬼、神、妖魔、灵魂等的总称,“尼”产生的基础是万物有灵,祭“尼”的目的是祖荫庇护。人“尼”之间的使者毕摩,通过祭“尼”,实现众“尼”归位,有效实现了人“尼”之间的动态平衡。
  • 和少英〓罗明军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963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与生存理性:一位苗族妇女的个人生活史
  • [摘要]本文聚焦一位从越南嫁到中国的苗族妇女的生活经历。在当代社会遽变中,当遭遇父亲早亡、跨境关系断裂、女儿病故、丈夫突逝等一系列重大危机事件时,她先后理性地通过跨境边贸、认干亲、改嫁、父系关系调适及超自然世界构建等方式,来实现生存安全的最大化。推动其系列行动的生存理性,是一种以个体经济理性与群体道义理性为基本框架,以生存安全的最大化为行动的核心目标,同时密切考量社会规则与伦理道德,具有动态性与多样性特点的实践理性。
  • 郑宇〓曾静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856 人次浏览
  • 唐初弃修长城之检讨
  • [摘要]就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政权的特性而言,定居型政治体出于自保,修筑长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其前提则是双方的对峙。唐朝立国后其战略旨向突进草原,构筑南北一统之王朝,长城修筑的价值因此而丧失。唐朝初起与东突厥的虚与委蛇、总管府之施行与关中要地之驻防等措置,盖皆系此方略成型衍化之环节。唐朝此种战略之出台,固然有双方具体的内外动因,但唐初宗室之胡系文化之渊源,实是外在战略之内因。就此而言,唐的胡汉组合,值得再深入讨论。
  • 李鸿宾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765 人次浏览
  • 唐代“蕃州”监察制度试探
  • [摘要]唐代“蕃州”属于中央监察地方行政范畴。唐代地方监察体制与监察内容不仅适用于经制州,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又适用于“蕃州”。唐代中央监督“蕃州”的方式,包括来自中央实施的多种方式的监察,皇权实施的监察,以及由地方政府或采访使实施的监察。这种上下相通,上下相维的监察体制,不仅为中央对“蕃州”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是为中央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唐代监察内容通常涉及官吏善恶、民生状况、社会秩序诸方面。对蕃汉官员的纠察,可防止官员因施政不当或因贪暴、侵渔部落从而导致叛乱;访察部落生计以及贫弱冤苦,使其感受到政府、朝廷的体恤,可以安抚周边诸族民心,增强周边诸族对王朝的认同感,有利于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
  • 王义康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718 人次浏览
  • 辽代帝王简谥钩沉——以王士点《禁扁》为中心
  • [摘要]元人王士点所著《禁扁》一书中保留了一套以一字简谥指代辽朝皇帝的称谓系统,在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十分罕见。根据此书卷首《引用书目》,钩稽元修《辽史》中零星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这套称谓系统当出自金陈大任编纂之《辽史》。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王朝的谥号制度,全面考察辽代帝王谥号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情况,本文揭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辽代皇帝谥号的核心部分直接采用汉朝谥法,故与唐宋谥号形同而实异,这也正是《禁扁》所见简谥系统产生的根源所在。
  • 苗润博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836 人次浏览
  • 八世纪中期南诏与吐蕃的结盟及其关系的发展——以《南诏德化碑》相关...
  • [摘要]唐天宝十一年(752)正月一日,南诏与吐蕃在邓川举行册诏仪式,双方公开结盟。以邓川册诏为界,在737—751年和753—765年这总约三十年时间中,碑文对南诏、吐蕃双方的往来及联合军事行动有较多而系统的记载。这三十年基本为八世纪的中期,是南诏与吐蕃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根据《南诏德化碑》的相关记载并结合汉藏史籍材料,可对八世纪中期双方的结盟及关系发展作较为全面的研究。比较碑文中不同时间段的相关记载,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双方关系发展的原因、基本走向及态势、影响等。分析碑文内容并结合汉藏史籍所记,还可以得出直到阁罗凤逝世时,双方关系仍处于较好状态,结盟关系也依然得到维持的结论。
  • 赵心愚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847 人次浏览
  • 种族批判理论的起源、内涵与局限
  • [摘要]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之时,传统以白人为中心的族裔问题研究模式显然不合时宜,以颠覆白人中心主义根基、重建美国族裔研究范式的“种族批判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因而兴起。该理论不但提供了研究族裔问题的新视角,也拓宽了族裔研究的领地。种族批判理论在研究上的应用,刷新了美国族裔问题的诸多认识,挑战了很多习以为常的观点。但是这一理论在批判以往族裔问题研究以白人为中心的同时,也走上了另一极端,即在研究族裔问题时始终以有色种族为中心,甚至忽视客观事实,从而陷入“有色种族中心主义”的窠臼。
  • 伍斌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773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于2014年11月16-17日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彭金辉,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秘书长、日本学者小泉润二,加拿大民族研究联合会主席、卡尔加里大学郭世宝分别致辞。
  • 沈海梅〓王德强〓张继焦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558 人次浏览
  • 第八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民族互动、社会治理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民族互动、社会治理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4月18-19日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华夏学院、兰州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喀什师范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以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3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80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提交论文90篇。
  • 白冰〓王珏
  • 全文[ PDF 0.0 KB ]2015.3(2):0-0  共有 1543 人次浏览